化學補習,補習化學-馮滬祥:從《易經》看成功管理


 

  《易經》對企業變革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真正思想解放,與時俱進。《易經》第一個卦是幹卦,就代表創造,“大哉幹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幹卦代表天生萬物,創造沒有止境,自強不息,但到最後一卦仍叫“未濟”,代表創造沒有停止,充分象征永遠創新的開放精神

  什麼是公司百折不撓、基業長青的核心驅動力?在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馮滬祥教授看來,企業的生存之道在於精神氣,在於心學。馮教授歷任蔣經國秘書、原“立法委員”、中華兩岸和平促進協會會長、兩岸文教經貿交流協會名譽會長以及多所大學講座教授,他早年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憂患意識、堅忍自強、謙卑為懷、溝通為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和諧團結、力行實踐……這位深諳國學的臺灣著名學者,以《易經》為體,義理為綱,對記者詳加闡述《易經》對企業管理的現實價值。早年出版過《易經生命哲學》、《中國文化哲學》、《中國管理哲學》等60餘本中英文著作的他建議企業傢,不妨抽出時間讀一讀《易經》,或者翻一翻受易經影響極深的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全集》,這對當下的企業傢尤有裨益。

  記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易經》內容很容易被符號化,如何把這種義理精神真正融入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去?

  馮滬祥:最重要的是憂患意識。我認為管理企業和管理國傢一樣,憂患意識是動力。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每個人都要有一種自我的警覺、自我的要求,這就是憂患意識。這是源自內心的。現在很多管理講各種戰術,各種方法技巧,這都是外在的,外在的東西學得再多,而內在沒有覺醒、沒有自立自強是沒有用的。有瞭憂患意識才會真正有動力。

  成吉思汗從最初的一個草原小部落被欺凌,到最後建成一個那麼大的王國,就是因為有憂患意識,“心中永遠想到敵人”,這是很好的啟發。原來白手起傢做苦工的,感覺到不能一直被欺負,才會有奮發的動力。受瞭別人的氣,自己才有爭氣的動力。不能有暴發戶的心態,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後更要謙虛警覺,所以憂患意識產生瞭“自強不息”以及“厚德載物”乾坤兩種精神。這個自強就是說自己要強大,不是靠別人強大。而且要不息,不隻是五分鐘熱度。“厚德載物”就是要有堅忍的、很厚重的胸襟,要能夠忍辱負重,不能忍辱就不能負重。

  我自己的體會是,生氣沒有用,生氣不如爭氣,悲憤不如發憤。當你失敗的時候到處受氣,當你借錢的時候到處受氣,這就需要把悲憤化為力量。所以要有忍辱負重的精神素養。企業界要講精神素養,這是心學,即心靈的學問。

  記者:您剛才講到瞭心靈的學問,那麼體現於外在,例如當下的經濟環境中,企業傢應當如何進退呢?

  馮滬祥:外在的態度也很重要,謙卑為懷,一定要謙虛。謙虛才不會成暴發戶,才不會目空一切。謙虛才能去傾聽員工的聲音,和員工打成一片。越居於高位的人,越要有低姿態。企業傢要把客戶當成上帝,至少是“衣食父母”。意思就是要多瞭解客戶的心聲,以客戶的心為心,這都是中國的國學,用老子的話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作為領導,沒有自己固定的成見,人民說怎麼做,我就跟著怎麼做。所以,領導有兩種,在中國國學裡也都有:一種就是follow me,跟我來,身先士卒;另外一種領導是after you,你先請,人民走在前面。我跟在人民後面走,追隨民意民心,不是說我比人民更高明。

  一般來說,要做好一個傾聽者,有謙虛才能溝通,有溝通才能真正傾聽。好的領導人一定是好的“傾聽者”,這就是儒傢所說的“苦民所苦,將心比心”。

1 2 3上一頁下一頁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