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荀子的養成教育思想


  養成教育,是指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教育,通過長期、細致的工作使教育對象將社會規范內化為自我要求,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荀子從“人性樸”的理論出發,論證瞭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形成瞭初步的養成教育思想。

  養成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人性樸”。

  雖然荀子在《荀子·性惡》中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但同法傢韓非的性惡論不同,荀子認為人的本性需要加以引導。“人性樸”,即人性經過改造是可以從善的。聖人的作用就在於用禮儀道德教化人們去惡從善。

  養成教育的目標成就“君子”、“聖人”。

  荀子認為,君子有定國安民的謀略,可以治理天地、役使萬物,對上可以輔佐王朝,對下可以引導萬民,對國傢的發展、社會的正常運轉起著重要的作用。荀子認為,聖人是道德上十全十美的完人,是眾人學習的榜樣。《正論》中說,“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稱也”。《強國》中說,“道也者,何也?曰:禮義辭讓忠信是也”。荀子認為,聖人在“禮義辭讓忠信”方面達到瞭極致,按照荀子的話說就是“積善而全盡”。

  養成教育的內容禮。

  禮是治理國傢的根本準則,是關系到國傢治亂興衰的大問題。荀子在《議兵》中說,“禮者,治辯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禮貫穿於國傢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於人們修身養性,培養情感。禮是人修身養性的根本準則,是人之為人的標準。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必須把“隆禮”放在核心位置。

  養成教育實現的方法和途徑學習、踐行、積累、修身、榜樣、陶冶。

  荀子《勸學》告誡人們,“學不可以已”,學習“禮”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恒。他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強調學習過程中要專一,不要學“用心噪也”的螃蟹,要學“用心專一”的蚯蚓。

  荀子強調“聞之”、“見之”、“知之”,但更強調“行之”,認為隻有踐行才能將認識用於規范和指導自己的實踐,這是學習的根本目的。

  荀子還特別重視“學以致用”。他在《勸學》中說,凡能做到“入乎耳,箸乎心,佈乎四體,形於動靜”者,為君子之學;若隻是“入乎耳,出乎口”者,則是“小人之學”。學風不同,人格自然不同。

  從細微之處踐行“禮”,才能有潛移默化之功效。他在《強國》中說,有些人忽視小事,等到大事一旦到來才驟然奮起從事。這種人通常比不上那些對小事也認真對待的人。

  荀子認為,修身對於統治者治國來說尤其重要,是治理國傢的根本。他在《君道》中說,“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民者,影也;儀正而影正。”修身對普通百姓也很重要。孔子強調“見賢思齊”,荀子也有類似的認識,《修身》中說,“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

  為瞭使人有效法的直接榜樣,除推崇“聖人”做全體社會成員所模仿的范型外,荀子還試圖從不同角度塑造不同類型的楷模,以引導和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他將孔子、子弓稱之為“大儒”,作為儒的典范;把堯、舜、禹等稱為“名主”、“聖王”,作為君主的榜樣。

  荀子繼承和發展瞭孔子的觀點,認為良好的文化氛圍對人的發展有陶冶作用。他說:“習俗移志,安久移質”。隨著環境的變化,人的性格、觀念、行為方式也要發生變化,甚至可以使人的本性得到改變,“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強調要註重良好文化氛圍對人產生的潛移默化影響。

(中國教育報)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