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博物館的增速與學校的“減”速


 

  及時評論

  近日,在太原召開的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年會上傳出消息:我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數量到去年底已迅猛發展到3589個,並還在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現在的問題是,一方面,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另一方面,大量已建成的博物館生存堪憂,長期處於閉館狀態。(11月21日新華網)

  博物館建設,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無疑是巨大的福音。尤其自2008年中央四部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之後,裝載歷史文化的博物館成瞭民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數據顯示,全國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人次已高達4億。但是,隨著運營資金跟不上、人才匱乏等因素日益凸顯,許多已建和在建的博物館也呈現出“閑置浪費”的一面,甚至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館成瞭裝點門面的擺設。

  當下,許多公共服務領域都存在一定的“貧富不均”,這種不均衡既體現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供給方面,也體現在不同社會群體對公共服務的享有方面。與目前全國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相對應的,是不久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佈的《農村教育佈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顯示:2000年到2010年,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

  博物館的增速與農村學校的“減”速,是很值得放到一起討論的問題。因為社會對博物館的態度,歸根結底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社會對學校的態度,歸根結底是我們對待未來的態度。“一個民族如果忘記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就不可能深刻地瞭解現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當然,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如果忽視瞭代表未來希望與活力的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也將掣肘未來更成熟地面對和汲取歷史文化傳統。歷史與未來,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分不出孰輕孰重。

  遺憾的是,幾乎每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與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形成瞭鮮明的落差。我們當然可以審視農村撤點並校過程中的地方性冒進,或者撤並過程中被忽視的學生傢長的意見表達。但在反思中肯定會聽到另外一種聲音:即地方財政很無奈。事實上,自去年底開始解決農村校車問題時,這種聲音就不絕於耳。現在看來,有很多區域既有博物館又下轄農村學校,可見財政資金似乎不是問題的全部。因為即便是“閑置”的博物館,也“偶爾辦個展覽”,“動輒就需要幾十萬元”。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在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城市反哺農村的力度還不夠,城市化的成本調節機制更傾向於將資源和資金用於城市的“增量發展”上,甚至是在農村“存量改革”中抽取一定資源補給瞭城市的“增量發展”。於是,處於城市的博物館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而農村的學校1小時就消失4所。

  促進社會公平、讓百姓共享社會發展成果,需要增大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反哺農村的調節補償力度,遏制部分地方圍繞城市的政績化沖動。因為歷史文化誠可貴,但菁菁未來價更高。

(新華每日電訊)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