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中外高校差別多 高校課堂,海外什麼樣?圖


 

  與國際對話、接軌,是中國高校的追求和發展目標。而對話的基礎和主要內容,大多來自對國內和國際大學教育的比較。而對此最有發言權的,是經歷並對比中外教育的留學生們。他們有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浸染和感觸,也最能夠說出發生於中外大學課堂上的不同。

  中外高校的差別很多,就具體教學和教育效果而言,高校課堂能呈現出本質性差別。近日,本報記者與幾位留學(微博)美國的中國學生交流中得知:他們在國外高校,印象最深的還是與國內高校很不一樣的課堂教學。而這,正可以再次對比我們自己的大學課堂,而且是從學生的角度,找出最直接的差別,或者說差距。

  

 

  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

 

  Susan Li(亞利桑那大學,2007屆畢業生)

  我認為中美教育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對人的獨立思考和探索精神的培養。

  在習慣瞭國內“one fit all”的教育課程(意即:一套固定課程設計用於所有學生。編者)之後, 來到美國的大學,我首先面臨的就是對自己課程的選擇。 我可以從不同渠道獲得建議,但是自己永遠是做最後決定的一個。自己要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判斷。 在課堂上,教授問的最多的是,“Any questions?”(“還有什麼問題嗎?”),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的批評性思考和對未知領域的興趣。正是這些問題討論的過程,讓我們把對未知領域的瞭解推向前進。而自由寬松, 百傢爭鳴的學術氛圍一定有利於這些特質的培養。

  胡原(佩斯大學商學院MBA戰略管理方向二年級在讀,2012屆畢業生)

  我感覺最大的不一樣不在知識本身,而是在兩國教育中老師讓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在中國,獲取知識主要通過記憶、做題,這些比較被動的方式。而在美國的大學,學生被用各種方式激勵著進行更多思辨、討論、研究、實踐,這些對知識的重建過程幫助瞭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用這種方式獲取的知識和能力,可想而知,是“活”的,有分量的。

  強調學生主動,鼓勵選擇

  孫浩瑛(賓夕法尼亞大學系統工程系,2011屆畢業生)

  美國的教育體系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和自由,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尋找自己的愛好。比如她的高中生,課程很少,下午和晚上並沒有課程或者自習,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俱樂部、體育運動等課外活動。而學科教育本身,也給予學生更多靈活性,在眾多不同課程可供選擇的同時,也給一些有特長的學生深造的機會,在某學科有天分的中學生甚至可以在中學期間選擇大學課程進修。

  林菁(賓夕法尼亞大學文理學院及沃頓商學院大四在讀,2012屆畢業生)

  我也認為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的差別在於主動與被動。在美國,學生是課堂的主題,教授鼓勵學生積極舉手發言並且對教授的理論提出疑問,而且很大一部分的成績都是由學生自己探索寫出的論文或研究項目而定;而在中國,通常都是教師在講臺前念書而學生在講臺下跟著一句一句地學,考評系統也是單一的閉卷考試。

  美國的大學生有著充分的自由在完成必修課之餘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甚至大三之前都不需要確定自己的專業,所以很多美國學生利用大一大二的時間感受不同的課並找尋自己真正想學的學科。雖然國內的大學正在為此努力,但總體上,治學還是相對比較被動和保守。

  課堂接軌社會,體會責任

  卓巧藍(Tuck商學院MBA一年級在讀,2013年畢業)

  來美近半年,對於美國大學教育很深的一個感受就是:知識的傳授緊緊聯系社會的實際。上統計課之前,我非常擔心會是無聊到底的純理論純數據課。但是結果出乎意外,純文科背景的我非常享受這堂課。首先,老師在解釋每個知識點時,都會引用身邊熟知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解釋。與此同時,還充分地介紹這個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該怎麼運用。這種把社會運用知識帶入課堂教學的方式,打破瞭純理論的枯燥學習,並且拉近瞭大學與社會的距離,也讓知識和理論更有實用性和吸引力。

  林菁:從在美國大學幾年的學習經歷中,我感覺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的大學教育跟社會非常接軌,並且讓學生從一個“學生”轉型成一個對社會和對自己都有高度責任感的人。每個人都變得很有理想有主見,並且知道如何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教育系統由於資金充足和校友回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及更好的平臺。在美國,學校會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社會資源,如學業輔導中心、就業輔導中心、寫作中心、甚至心理輔導中心等等,全方位為學生的個人發展考慮,而國內的大學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我覺得中國的大學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幫助學生全方位發展,讓學生的學業更多與社會接觸、更多服務社會,給學生提供更多書本以外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服務和公民意識。

  團隊交流合作,師生互動

  姚黎明(沃頓商學院MBA創業管理方向二年級在讀,2012屆畢業生)

  我認為中美之間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團隊合作。

  中國教學中比較多的是個人獨立完成的作業或項目,除瞭課外活動,在理論學習中很少有團隊合作完成的項目。這樣鍛煉瞭中國學生個人思考和獨立按時完成任務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削弱瞭中國學生的交流和團隊合作能力。

  在美國,我們大部分的作業都需要一個小組來討論交流,合作完成。過程中會有明確的任務分工,策略制定,流程管理,以及監督措施。也會占用相當大部分的時間來提出每個人的觀點,進行辯論,最終得到團隊共同認可的結論。

  建議中國的大學課堂可以增加小組共同完成的項目,並且鼓勵學生與不同的人組隊,瞭解更多的學習和運用方式,建立與各種同學的溝通機制和合作機制。

  卓巧藍:而且,在團隊合作的同時,老師還用各種方式充分與學生互動,把課堂節奏拉動起來,很吸引人。

  首先,每門課的評分因素中都有課堂互動這一項。不僅要求你不能逃課,還要求你在課堂上發言。記得第一學期有一堂課,有一些國際學生沒怎麼發言,老師還會發郵件鼓勵這些沒發言的學生盡量找機會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其次,每門課我們都有課代表。這裡的課代表不要求你是這門課的尖子生,而是要你代表同學,向老師提出意見和建議,覺得哪些好的可以加強,哪些壞的要改掉,大至課程設置時間,小至老師講話聲音都可以提出來,目的是為瞭讓這門課改進得更好。

  要和團隊合作,要和老師互動,就對每個學生提出瞭更高要求善於提問,善於學習,也就收獲頗豐。我上過的課,每堂課上 舉手提問、發言的同學都很多。身邊同學的一致觀點是:不懂就一定要問明白,不要當啞巴,更別裝懂,老師的職責就是幫助我們回答疑問。(光明日報 練玉春)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