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用教育傳遞科學DNA


 

 

李國傑院士接受本報專訪 楊天鵬攝  69歲的李國傑院士曾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他的頭銜很多:中國工程院院士、發展中國傢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所首席科學傢等。不過,在他的學生的描述裡,他更像一位親切的長者這是一個“總是對教育親力親為的院士”,一個“很像傢長的老師”,一個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卻總願意抽出時間給新入學的學生做入學教育的老師。正是這樣一位院士、一個老師,讓那些最終留在計算所繼續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學生連連說:“我今天對學生的方式,就是曾經李老師的做法。”

 

  11月7日,在中科院計算所,李國傑院士接受瞭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

  中國科學院辦教育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其他國傢,科學院帶學生的不多,看上去好像中科院的模式很獨特。事實上,我們國傢的研究生制度,是中科院帶頭搞起來的、獲得國務院批準的研究生院,就是國科大的前身中科院研究生院(當時叫中國科大研究生院)。在中國研究生培養上,中科院功不可沒。

  為什麼中科院培養研究生能有今天的影響力呢?研究生課程主要重視學生動手能力,而中科院承擔瞭國傢比較重大的科研項目,這些項目往往規模比較大,持續時間也比較長,比如在計算所,學生有機會直接參與國傢重大科技專項、973等國傢重大項目,所以學生在中科院的這種環境下受到的鍛煉,與國外很多優秀大學的前瞻性研究的水平是相當的。

  我曾經有個生物信息學方向的學生,我把他派到哈佛大學去交流學習,本來打算讓他去一年,做好研究寫瞭論文再回來,但是半年他就回國瞭。我挺納悶,為什麼半年就回來瞭?他說,在哈佛做研究還沒有計算所好,導師分配做的工作創新性不夠,內容也很單調,而在咱們計算所能按自己的想法做前瞻性研究。我覺得這話說得未見得全面,但至少說明,計算所的研究水平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比國外著名大學差。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給我通知,要我做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我就說,哎,你們找個年輕的當院長吧。但是他們說,是白春禮院長點的你的名啊!我想瞭想,最後還是接受瞭。因為對於這項職責,我還真是有很多想法。

  我在很多地方都在講,中科院對國傢的貢獻,不僅僅是承擔瞭重點科研項目,還包括它為國傢、為社會培養的人才。我一直有個期望,希望今後中國科學院大學真正能有一部分“以教學為主”的教師。我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在中科院內部樹立以教書育人為榮的成就感。

  今後,我希望我們這些科研人員聚在一起聊天,有的人可以說自己的科研水平很高,在國際上發表過多少篇論文,受到國際上的承認,這是他的成就;有的人也可以說自己的研究很重要,是國傢重點項目,給國傢科技進步和戰略發展帶來瞭實際意義,這也是一種成就;有的人擅長技術轉移,能夠將自己的技術直接用於企業,成立大公司,創造瞭很高的經濟效益,這也挺好。可是,我希望也有人能驕傲地說,我的最大成就、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就是我培養出的幾十名學生非常優秀,這些學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能夠成為拔尖的科研人才。

  我自己有很多滿意的學生。主持瞭曙光1000以後,由我的學生孫凝暉帶頭組織繼續做高性能計算機研發。每次評國傢獎,都是他排第一,曙光4000開始獲獎人員中就沒我的名字瞭。我能有這樣出色的學生,我覺得挺高興的。我對於“人才”的定義也沒有單一的要求,隻要在他喜歡的領域能夠做得漂亮,對國傢和社會有貢獻,我就感到非常滿意瞭。

  雖然我知道學生們以後走向外企、國企的人數不少,但從我的願望說,我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去高校,或者去科研單位。教育就像是DNA,我希望中科院的精神能如同基因一樣得到傳遞。我們實驗室的文化理念,簡單說就是“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我希望它能傳遞更長的時間。(中國青年報)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