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歐洲中小學教育觀與我們差別大

化學補習,補習化學-歐洲中小學教育觀與我們差別大


專傢體驗

前些年,我有幸被教育部公派到中匈雙語學校工作瞭兩年。兩年中我徜徉於多瑙河畔,穿行於阿爾卑斯山下,訪問瞭十多所中小學,有的是慕名而往,有的是順道看看。無論是久負盛名的“伊頓公學”、“伊斯特萬”中學,還是專業化的“裴多菲藝術學校”、“李斯特音樂學院附中”,就是一般社區的學校,都給我許多啟迪。

學校是兒童的天堂

我剛到匈牙利不久,匈牙利華人聯合會設宴歡迎我們夫婦倆從北京來這兒工作。閑談中,聯合會的副會長老李突然問我一個問題說:他的一個孩子在河南開封一所實驗小學讀書。前年他帶小孩子到匈牙利學習一年,去年又將其送回老傢讀書,今年孩子鬧著要來匈牙利,一提到在老傢上學就不開心。這是為什麼呢?

我接觸到許多在國外學習的學生,請他們談談在國外學習的感受,他們會不約而同的說:“輕松、自由”。是的,在歐洲,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給孩子歡樂的童年;對孩子來說學習和修養都要註重。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歐洲的學校努力地創造讓孩子快樂成長的氛圍,在活動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構成瞭歐洲教育的主旋律。因此,中國的孩子到瞭這裡,環境寬松,沒有多少負擔的學習生活,還有很多夥伴,自然心向往之瞭。匈牙利很註意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小學裡很少有男老師,政府允許老師幹第二職業,小學老師基本上都是帶孩子玩。所以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都很強。

更久的義務教育,均等的資助

我曾向匈牙利教育部的東亞司司長納吉·高博請教,在匈牙利是如何解決教育的公平性問題?他告訴我:“在匈牙利,教育是僅次於國防的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既然是社會事業,每一個在匈牙利出生的孩子,就應當公平享用國傢的教育資源。因此,匈牙利法律規定 ‘18歲之前的教育都是義務教育"。這樣說來,在匈牙利的義務教育,是以年齡為界的,每一個孩子享受國傢資源是均等的。從普遍意義上講,國傢幫助孩子讀完高中(匈牙利孩子六周歲才能上學,小學1-8年級,中學9-12年級),但也有的(留級的學生)可能沒有上完,也有極少數(跳級的學生)可能跨進大學校門。但不管怎樣,每個孩子享受國傢提供的資助是均等的。因為匈牙利的義務教育除瞭不收學雜費以外,還提供給每個孩子一定的生活補助。正因為這樣,匈牙利義務教育以年齡為界還是比較科學的,至少不給那些想通過“留級”鉆國傢空子(多享受生活補助)的人留空子。

此外匈牙利還有這樣的政策,每個孩子讀完高中,隻要能考取大學,國傢義務提供第一個學位學習的經費。沒有考取的,讀大學需要自己出錢。你要讀取第二個學位,也要自己出錢,但國傢可以提供助學貸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匈牙利政府幫助每個在匈牙利出生的孩子義務完成瞭高等教育(隻要孩子願意)。匈牙利的這種教育政策還有利於激發學生努力讀書你學不好,留級就是花自己的錢,考不上也是花自己的錢,誰敢跟自己過不去?

學生的特別權利

尊重的特別詮釋

我在中匈雙語學校,校長開教師會說得最多的就是要尊重學生,要讓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感受到愉快。說著,校長要讓我們學習的就是匈牙利學生的20項權利(這是匈牙利教育部以法律的文件規定的)

比如:有權選擇合適的教師,不需要不稱職的教師;有權得到平等的待遇;學生的宗教信仰、世界觀及其他觀念應受到尊重;有權自學,還可以申請免學某些科目;有權向任何成年人(班主任、校長、副校長)訴說在其他老師或同學那裡所受到的傷害和委屈並得到合理解決;有權向上一級部門投訴,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政府給予學生的權利,有助於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難怪匈牙利這樣一個人口不到1000萬的小國傢,還有14位諾貝爾獲獎者。歐洲如此重視學生的權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生源少,而歐洲學校的經費政府是按學生人頭數給的。在匈牙利,每個學生中央政府提供40萬福林,當地政府也是40萬福林(一萬福林相當於400元人民幣)。因此,學校總希望自己的學校學生多,讓學生喜歡學校。校長強調每個老師要尊重學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可以選擇的課程

歐洲的教育非常尊重學生的個性,這種尊重充分體現在學生對課程的選擇上。歐洲小學開設的課程一般有:語言(包括母語、非母語的外國語言)、數學、國傢與社會、自然與科學、體育、藝術、手工、偶劇、國情等。中學開設的課程有:語言、數學、體育、藝術、歷史,這五門是必選科目,文學、商業、電腦,這3門中可以選2門,以上8門學科是國傢規定的課程,每所學校都必須開設。此外,外國語言、心理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經濟學這6門課程是學校課程,學生可學可不學。如選學,每學年可以選2門。歐洲的學生到12年級時,學校基本上沒有什麼課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讀大學志願去準備該所大學的考試。

歐洲的學校,課程的開設有很大的自主權,如芬蘭的羅蘇高中就對課程進行瞭細化,語言被分為閱讀、文法、文學和寫作等;外語按語種及難易程度劃分為不同級別課程;數學分為幾何、代數、三角、微積分等等;加上學校的自設課程,共開設瞭200多門課程,其中必修課約占30%,選修課占70%。學生根據各自的情況隨意選擇,修滿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分,即可從學校畢業。

大部分的芬蘭高中學校要求學生最低修完75門課程,其中必修課45門(含限選),選修課30 門,多選不限。如所選某一課程沒有按計劃通過考試,可以在下個學段或間隔幾個學段後重新選修,直到考試合格為止。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必按照班組制的規定讓考試不及格的學生留級,從而減少瞭學生的精神壓力,也無需將所有課程從頭再學一遍。有的學生雖已通過考試,如果認為成績不夠理想,也可以重修並再次考試,考試成績以最好的一次計入總成績表。在開設課程方面,一般隻要有8一10名學生選擇同一門課程,學校就要提供條件開設。這種靈活的課程設置不僅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而且給學生創造瞭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此外,學校還鼓勵一些成績突出或有特殊專長的學生,根據學校與大學間的協議,選修大學課程或利用大學的教學、實驗設備進行研究工作,其學習結果計入高中學分,大學後予以承認。

輕松活潑的課堂

歐洲的中小學,大多是小班化教學,少則7-8人,多則20人左右。早在國內,就聽說歐洲學校課堂上的“隨便”,表面看確實如此。2005年的聖誕前夕,我來到瞭匈牙利最著名的“伊斯特萬”中學,這是一所以匈牙利開國元勛命名的學校,據說匈牙利歷代政要中有三分之一在此校學習過。學校是9-12年級,相當於我們的高中,四個年級,約有800多個學生。我們在校長的引領下考察學校,每到一個班師生都很友好,小班教學,20個學生左右。圍在一塊兒,老師帶著大傢在討論問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探究性學習。

在“伊斯特萬”中學,我有幸聽瞭一堂八年級的英語課。這是一堂閱讀課,上課開始,老師先帶領學生“熱身”(Warmer),讓大傢先回憶前幾天他們剛讀過的一個有關中國抗戰時發生在湖南衡陽的故事,然後導入本課的主內容,學習一篇小說節選《小富萊》(選自《斯蒂芬·富萊自傳》)。老師先給學生提出瞭幾個問題,讓大傢帶著問題閱讀。然後通過檢查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瞭解作者在寫作中使用瞭明喻、暗喻等寫作技巧,並讓同學們找出案例。學生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堂氣氛自然而隨和,一點也不緊張。整個教學過程從啟發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到思考問題尋找答案,再到討論發言,還有教師歸納總結等完全集中在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長篇大論地“講解文章”上。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受到充分的關註;課堂不是教師“演示”自己的場所,而是學生主動探索的樂園。

在歐洲的課堂上我還經常發現,班上有2-3名老師在課堂上,除瞭任課教師外,還有班主任和其他的老師。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而坐,教師們分散到學生小組中參與學生的活動,隨時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導和顧問。課堂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活動,而不是教師的“一言堂”。在歐洲的課堂上,偶爾還會發現這樣的場面,令我大吃一驚教師為瞭使自己的視角能和學生保持在同一水平面、直接面對面地交流,竟跪在地上和學生交談。他們師生無拘無束,全然沒有註意到我們這些旁觀者的驚詫表情。

能力為主的考試

歐洲的學校考試,其特點之一是試卷充滿人性:試卷的第一部分是提示語,告訴你該場考試用多少時間,那一部分題目比較難,你做這部分題目至少需要多少時間,讓考生心中有數。二是以能力為主:比如考數學,試卷內容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運用與計算,大約8道題目左右;第二部分是理解與思考,內容是前面的運算題有的有多種解法,請你以一條為例,寫出它的多種不同解法;第三是分析與說明,其內容是就上面的多解題,你認為哪種解法比較起來最有優勢,為什麼?說說你的理由。第四部分是反思與創新,其內容是如果有人對你所說的最有優勢的解法不同意,你怎麼辦?你打算怎麼說服他?這樣的考試題,經常出現在歐洲五年級以上的考試中。在歐洲,小學一至三年級原則上不允許考試,課後不允許留書面作業。若要考試需要得到校長同意,考試後不允許打成績,隻能是書面語言的評價。其他年級每學年考一次,也隻能打等第。

在歐洲工作兩年,思考更多的是我們基礎教育的“基礎觀”。在教育差異中,最明顯的還是教育觀、知識觀的差異。譬如,到底什麼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以數學為例,我國教育界歷來認為,基本概念和基本運算是數學的基礎,所以中小學階段不許學生用計算器。然而在匈牙利,基本運算不受重視,計算器在中小學的使用很普遍。顯然,在利用和開發大腦的內有功能上,中國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綜合外界的各種信息以及擴展大腦的功能方面,我們是不是還應該有所改進?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