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大粵網:華南理工大學喜迎甲子華誕

化學補習,補習化學-大粵網:華南理工大學喜迎甲子華誕


劉延東、汪洋、李嵐清等致信祝賀

大粵網11月19日訊六十載激流勇進鑄輝煌,一甲子時序更迭再奮發。11月17日,華南理工大學師生、校友歡聚一堂,隆重慶祝學校60周年華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澳門行政區特別行政長官崔世安等各級領導,教育部、國內外著名院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發來賀電賀信,表達瞭對華南理工大學60年辦學成就的肯定與贊揚,並對華南理工大學的未來發展送上美好的祝福。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華華,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廣東省原省長朱森林,教育部黨組成員、部領導顧海良等出席慶祝大會。

劉延東在賀信中指出:“建校60年來,華南理工大學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秉承‘博學慎思 明辨篤行’的校訓,形成瞭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優良的校風學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緊緊抓住國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歷史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培養瞭一大批高素質優秀人才,為國傢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瞭積極貢獻。”

汪洋在賀信中對華南理工大學提出殷切期望:“希望華南理工大學以60周年校慶為新的起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譜寫新的華章,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李嵐清在題詞中寄語華南理工大學“堅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繼續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新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華南理工大學原名華南工學院,組建於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期,是以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嶺南大學理工學院工科系及專業、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為基礎,調入湖南大學(招生辦)、武昌中華大學、武漢交通學院、南昌大學(微博 招生辦)、廣西大學等5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專業組建而成,1988年改為現名。學校辦學歷史悠久,作為組建基礎的中山大學工學院源於1931年成立的國立中山大學理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由1930年成立的私立廣東國民大學工學院和1940年成立的私立廣州大學理工學院合並而成;嶺南大學理工學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嶺南大學工學院;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其歷史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創辦的廣東工藝局。這些院校是早期中國南方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搖籃和民主科學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華南工學院的組建,幾乎是舉中南地區工科之精萃,集南中國工程專傢之大成,其誕生與發展,對新中國的工業復蘇與發展起到瞭支撐作用,為發展高等工程教育奠定瞭堅實基礎。1960年,學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實現瞭學校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到1962年,華南工學院全校師生職工共計1萬餘人,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高等院校。

南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支柱

組建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華南理工在全國高校開部省共建之先河,探索教育教學改革之路;傲立科學研究創新前沿,順利進入國傢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大學(“211工程”)和國傢高水平大學建設(“985工程”)行列。學校以智力和科技服務社會,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傢和區域發展之中,為國傢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目前,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見長,理工結合,管、經、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60年來,華南理工大學為國傢培養瞭高等教育各類學生26萬多人,培養出成思危、黨鴻辛、李東生等一批傑出校友,大批畢業校友成為我國科技骨幹、著名企業傢和領導幹部。

一流大學理想的篤行者

面對國傢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華南理工大學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按照高水平學科群、高層次人才隊伍、高起點創新基地、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高水準國際交流與合作“五位一體”的辦學思路全面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加快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以貢獻謀發展,以實力贏口碑。

華南理工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其成果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學校與高水平科研機構共建的“基因組科學創新班”從2009 年3 月至今,已有39 人次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29 篇,其中30 人次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Nature(或子刊)、Science 上發表高水平論文20 篇;學校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在世界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世界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等各種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農業科學、工程學、化學、物理學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排名,輕工技術與工程、建築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5個學科整體水平進入全國前十位。2012年,華南理工大學進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500強。 作為一所高水平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和科研歷程中,構建瞭涵蓋學校各學科領域的國傢、省部各級創新平臺體系。目前依托學校建設的部省級以上科研機構有85個。其中,國傢級科研機構12個,數量居全國高校前列。包括3個國傢重點實驗室、4個國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與企業共建的國傢工程實驗室等。華南理工大學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專利整體實施轉化率超過30%。截止至2011年底,學校有效專利擁有量逾3000項。近5年華南理工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10項,獲獎專利數量位居中國高校第一位。

華南理工大學長期以來在服務中提升價值,在貢獻中尋求發展,通過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模式,凝聚校內外科技資源,協同創新,依靠共建的科技創新平臺和產學研合作基地,共同攻克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在服務國傢的過程中提升自我價值,在貢獻社會的過程中尋求長遠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教授主持設計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被譽為“東方之冠,鼎盛中華”。

甲子華誕之際,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小明表示,60年來,學校在繼承歷史傳統和自身辦學實踐中形成瞭“厚德尚學 務實創新 自強不息 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思想,又有國傢時代精神的智慧光芒,更是一代代華南理工人長期實踐、身體力行品格風范的結晶。

60年的發展道路證明,高等教育要與國傢的整體發展尤其是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高校本身是教育綜合改革的主體,必須自覺推進。她介紹,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在各個領域都推進深層次的改革,包括辦學模式、教學方法、人才制度、人才培養方式等。

據瞭解,華南理工大學60周年校慶以“傳承·創新·超越”為主題,旨在傳承歷史,開拓創新,加快發展。校慶期間,學校舉辦瞭世界知名大學校長論壇、“走近諾貝爾”系列報告會、社科大講壇、“邁向成功”校友系列講座、辦學成果展、建築成果展、學生藝術展演、校慶晚會以及出版文化建設叢書等活動,展示辦學成就,促進學術交流,凝聚各界力量,共謀科學發展。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