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大學之興需開放包容

化學補習,補習化學-大學之興需開放包容


  清華大學(招生辦)校長陳吉寧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創辦出世界一流大學,應當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開放包容的胸懷,摒棄“門戶之見”,強化交流合作,堅守學術道德,弘揚科學精神,推進協同創新。他以西南聯大為例,指出抗戰時期組成西南聯大的北大、清華和南開雖然歷史不同、學風各異,卻做到瞭“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為中國高等教育構築瞭一座精神豐碑。

  回望百年中國大學教育史,西南聯大是一座繞不過去的豐碑,這所大學雖然僅僅存在8年多,卻在當時乃至閉校以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引領思想、服務社會,開創瞭一段群星璀璨的光輝歲月。陳寅恪、華羅庚、馮友蘭、吳大猷、湯用彤、趙九章、聞一多等一批教授在那時完成瞭近現代中國各相關學科的一批奠基性著作;這裡還雲集瞭周培源、梁思成、朱自清、沈從文、張奚若、陳岱孫、潘光旦、錢端升、金嶽霖等諸多載入中國文化科學史冊的巨匠;而李政道、楊振寧、朱光亞、鄧稼先等其時正在西南聯大求學,這裡幾乎決定瞭他們的未來研究方向。西南聯大成就瞭這些當時的大師和未來的大師,也成就瞭“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陳吉寧校長回顧西南聯大的歷史,不僅僅是為瞭追憶那段烽火中的年華盛景,而可能是希望能夠在精神氣度上重建西南聯大,希望那段寶貴的大學傳統能夠血脈傳續,植根於當今。若然當真,則清華幸甚,大學幸甚。

  中國當代大學教育之所以屢受苛責,有一個看起來重要的原因是無論如何努力,仿佛仍然離世界一流大學頗有距離。大學改革之艱難,有多方面的原因,昔日的象牙塔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明珠,而是逐漸走向社會化、大眾化,難免會被社會文化、大眾文化乃至官僚文化所左右。比如公立大學均擁有行政級別,清華、北大領銜幾十所大學變成瞭副部級高校,還有一大批廳級大學和副廳級學院。這種現象的出現,卻也不能全把責任賴在高校身上。在一個官本位意識依然濃厚的社會,如果高校沒有相應的行政級別,辦起事來事倍功半,乃至於舉步維艱,諸多民辦高校“走麥城”的命運已然說明瞭這一點。故而,若全社會向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開戰,或將是中國高校迎來新的發展春天的一次重大機遇。

  這些年來,中國高等教育既有關起門來自成一統的聲音,但更多的還是自我反省的聲音,人們都認識到不改不行,不改革不足以成一流。陳吉寧校長說,“要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開放包容的胸懷”,難免使人聯想到蔡元培先生開創的“兼容並包”的大學老傳統。學術視野如果被局限,被種種禁制困住,必然難以有好的成績,難以有好的前景。我們對學術的看法應當更開放,不應把其他領域的規律、規矩強行搬到學術領域來,學術有學術的規律,學術有學術的規矩;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更在包容之大也。應該讓大學多一點包容,多一點氣度,多一點學術、教學和學習上的開放度,少一點官僚氣,少一點工匠氣。

  1946年,時任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中如此寫道,“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可紀念者三也。”作為抗戰時期的產物,作為烽火連煙中的特有形態,西南聯大已經成為過去時,但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理想永遠都應當是進行時。這需要我們的管理機構和大學校長們更加開放包容,需要各大學齊心協力,也需要全社會不要那麼急功近利,還大學一張安靜的書桌,還大學一個理想的現狀,還大學一個值得期許的美好未來。

(南方日報)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