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世界哲學日:現世職業哲人,你幸福嗎?

化學補習,補習化學-世界哲學日:現世職業哲人,你幸福嗎?


今天是世界哲學日。

  今天是世界哲學日 教授稱該學科不斷迎合世俗 學生稱就業也挺不錯

  今天是個特殊的紀念日世界哲學日,在很多人看來還有些陌生。事實上,從2002年開始,每年11月的第3個星期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會在巴黎總部和世界其他城市舉行慶祝活動,但直到2005年,這一天被正式定為“世界哲學日”。

  十年過去瞭,在中國這一紀念日還僅囿於職業哲人這一小眾人群。 然而無論是“閉門清談、遠離現實”,還是“不問政事、清苦度日”,“這些刻板印象都是對當代哲學及其研究者的誤解”,哲學教授們感嘆,外界對哲學以及職業哲人的認識需要“刷新”。

  在哲學教師黃有東的辦公室,沒有固定電話,有時,他甚至連手機也不帶。“如果正好學生有事,來辦公室一定可以找到我”,一直以來,黃有東對這種暫時“免打擾”狀態很淡然。

  清苦?過時的標簽

  在外人看來,做哲學研究的人,都有些怪癖,或者是另類。但黃有東認為,他和這些詞沾不上邊,甚至可以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職業而已,與別的專業沒有什麼不同。興趣而已,與別人的人生選擇沒兩樣。”對外界的好奇眼光,黃有東總是一笑瞭之。

  和所有人一樣,職業哲人的生活也很忙碌。除瞭正常的教學工作,在圈子裡,“走穴”不算什麼新鮮事。“跟學術有關的,比如上課、演講、撰文。”給員工做素質培訓,給某些企業做品牌理念、企業文化的策劃,“這種活還不少”。

  黃有東說,這也是一種哲學的商業化生存,拼的是技術,吃的是“老實飯”。

  “清貧度日?”黃有東說,或許這並不能代表這些職業哲人的生活狀態。其實,他們生活得並不算差。“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讓生活還過得去。”

  忙碌?現實的常態

  “上課、做論文、做項目,時間是零碎的,很少有整塊的時間靜下心來深入思考。”現代哲學也早已不是人們印象當中的“康德”、“黑格爾”那樣的高高在上。

  “往下走是哲學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另外,哲學也要改變‘曲高和寡’的生態。”在中山大學哲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哲學系教授曹智頻看來,現代哲學必須“世俗化”。

  現代哲學滲透的領域非常廣泛。從高校哲學教育的學科設置上來看,就有管理哲學、歷史哲學等,“除瞭純理工的學科,都可以做哲學的研究”。

  轉化?沒法立刻實現

  和自然學科不同,哲學研究並沒有科學實驗室。一般做純理論研究時,需要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思辨。“這特別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靜靜地思考。一篇文章寫下來,最少也要幾個月時間。”

  好在做哲學研究,一般不用花太多時間去業界做調研,“現在可以利用搜索引擎,追蹤搜集到一些信息。有時也有意識地在網上掛個調查表,但這種情況也少”。

  “與其他學科相比,哲學研究成果不能立刻進行功利性的轉化”,曹智頻說。“項目完成後,研究結果不可能直接提供方法,隻是給政府在制定方針政策時,提供一些參照。”

  世俗化?哲學也走下“聖壇”

  哲學研究也在分化,越來越立足當下。例如,人學研究、實踐哲學、發展哲學、文化哲學、歷史哲學。隻是外界看來,好像我們以前學的哲學跟生活沒有什麼關系。“其實,人本來的生活態度就是一種自覺行為,就有哲學的指點,隻是自己沒有意識到。”

  現在從世界來看,都越來越重視哲學的參與與普及。2005年確定世界哲學日,也是這個初衷。“不過,在國內,對社會的普及,隻能立足於當下,通過對學生的間接影響來實現。”

  黃有東嘆道,哲學對社會的追逐,越來越趕不上信息化運轉的速度。“海量信息的沖刷,人們對當下信息的處理都疲於奔命。”他講到瞭一傢新聞網站的運作:網站有一個自動抓取系統,一旦有新的信息出現,就能獲取,經過三輪編輯後,把它放在應有的位置。即便是這樣快速,網站負責人仍表示很吃力。黃有東嘆道:“現在人留給思考的時間很少,所以反思能力得不到釋放。隻有非常有定力的人,花大量的時間,才能思考得有一定的深度。”

  其實,仔細想想現實生活中,“99%的信息對自己沒有意義。現代人為什麼焦慮,因為久而久之思考能力越來越差”。

  草根化?哲學“超女”難出現

  與哲學同時“走下聖壇”的,似乎還有偉大哲學傢的“消失”。 “最近十年都沒出現偉大的哲學傢,這是由哲學的本質決定的。哲學是用於反思的,它是現象積累到一定程度,進行反思才有的。”在曹智頻看來,哲學傢不是預言傢,是用來總結、反思、歸納的。當現象沒出現時,不可能出現偉大的哲學傢。

  “這若幹年來,社會在劇烈變動,相互滲透、融入、爭鬥、妥協的過程中,尤其是中國這十年來大跨步發展,我們也不能想象10年後是怎樣的,這種情況下,哲學也隻能是以細分的方式來發展。很難出現像海德格爾、杜威這樣的大傢。”

  然而,無論哲學怎樣“降下姿態”,在哲學界幾乎沒有“草根”哲學人的出現。

  對於很多人來說,用實用主義的標準來判斷,哲學很快被歸為“沒有用”一類。“如果不是自己特別感興趣,很難堅持學下去,或者根本就不會走到這個領域裡來。”曹智頻談到,他所帶的哲學本科生裡,論文的哲學性很強。“學哲學,都是心性所致。”

  另外,哲學研究的確需要投入“成本”也讓“草根”望而卻步。“哲學本身不能創造實在價值,往往需要外在的物質支持。要做哲學研究,一方面需要國傢、政府、組織經費支持,其次,需要傢庭財力支持。”黃有東說,這也是哲學很難有“草根”出現的原因。

  曹智頻回憶,在很多年前,有一些社會培訓,有針對性地做一些中國傳統哲學,講某種觀點,“當時很多企業傢來聽。前幾年的‘百傢講壇’是一種途徑,但還不算很‘草根’。怎樣做到產業化,又達到普及,目前還沒有很成熟的方式。”

  學生:需有生存基礎

  或許,對生活的達觀也是哲學系學生在放棄繼續學習,選擇就業時,哲學系教授們並不會太感到失望的原因。

  張從(化名)是廣州某高校的哲學碩士生,即將於明年畢業。和所有畢業生一樣,他也正在找工作。就在上個月,他順利闖過三關,把幾名金融本專業的學生淘汰,拿到瞭一傢大銀行的offer。而他所在的哲學系,現在也已經有六成的同學找到瞭工作。

  他坦言,這幾年的學習讓自己改變不少。“不過,學習哲學需要有生存的基礎,現在年輕人壓力大,年紀大瞭,需要生存。”而有農村來的,傢境比較差的,壓力就更大瞭。

  黃有東認為之前外界傳言的哲學系學生就業差,其實不然,“據我瞭解,有做公務員(微博)的、金融行業的、去南方電網、讀博的都有。我所在的碩士點,每年大概有1/6學生繼續攻讀哲學博士學位。”文/本報記者杜安娜(廣州日報)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