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流入流出管理難 村官探索新方向

化學補習,補習化學-流入流出管理難 村官探索新方向


  “我們村1340人,常住人口隻有16人,都是老人、小孩兒。”

  “我們社區常住人口1.7萬,外來人口1.4萬。”

  在剛剛結束的由中國青年報和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委主辦的首批大學生村官南海體驗活動中,全國大學生村官們就自己村(居)特殊人群治理紛紛向他人取經。“流出地”出現的留守兒童、空巢現象,“流入地”帶來的住房壓力、管理問題成為熱議話題。

  11月19日上午,在南海桂城街道北約社區,一位“外來客”張先生走進社區行政中心,續領瞭第六年“廣東省居住證”,他開心地說:“持證繳納社保5年,孩子入學終於可以享受與常住人口同等的待遇啦,再繳納兩年社保,就可以申請常住戶口瞭。”

  在全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中,城中村就如同一條超負荷的木舟,將自身連同諸多原本貼著“外來客”標簽的父老鄉親們,由“農村”運往“城市”的彼岸。

  孫麗燕是南海區2007年的一名大學生村官,她所在的羅村街道聯星社區隻有5000名常住人口,外來人口多達兩萬餘人,是一個典型的外來人口流入區。

  如何讓這個龐大的流動人群有序運轉?南海在嘗試。近幾年,南海已經小范圍推行積分入戶政策,在住戶、醫療、子女上學等方面給予優惠,盡管惠及面還是很窄,門檻高,但南海邁出瞭探索的一步。

  南海區大瀝鎮鳳池社區則成立以黨員為核心,帶動成立工、青、婦、老志願義工服務隊,采取積分制度,設定分數界限,積分到一定的分數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培訓、外出學習等機會,還會給予一定的激勵政策。

  而對於來自務工人員流出地的大學生村官來說,怎樣做好“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這一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務,是他們工作的重點。

  宋利軍是山西太原市萬柏林區西溝村的大學生村官,全村雖有1340口人,但常住人口隻有16人,都是老人、小孩,是典型的“流出地”。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有時候就是陪這16個人“拉傢常”。

  有些流出地則在考慮能否通過鼓勵本地人回鄉創業,來解決留守兒童等特殊人群帶來的問題。

  重慶市榮昌縣大學生村官唐建雲所在的吳傢鎮代興村,有7000多人,但留守在村子的隻有不足300個老人和小孩。許多土地因為產量低,而被荒棄。除瞭自發組織一些“關愛”活動外,唐建雲和大學生村官楊媚一起,也在物色適合當地實際的創業項目,以留住本地人才。

  然而,發達地區的用工需求也在與日俱增,怎樣解決好這一對看似無法化解的矛盾?流入地與流出地的大學生村官對此進行瞭探討。

  筆者瞭解到,在桂城一個社區,有二十幾戶“外來客”都來自於廣西的同一個村子。那麼,有沒有可能讓流出地與流入地協調互助,共同探討服務管理新模式,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呢?

  孫麗燕用自己的經歷向大傢證明瞭共同服務管理的可能性。每年寒暑假時,因為擔心子女在老傢缺乏有效管教等,許多外來務工人員都難以安心工作。為瞭不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孫麗燕所在的社區特意在寒暑假期間開設瞭一些為兒童服務的興趣班,這些興趣班開放的對象既包括本地居民子女,也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而且全部免費。

  這一做法激起瞭大學生村官探索流入地、流出地通過交流建立有效管理服務機制的熱情。體驗活動結束之後,他們約好,接下來,好好調查清楚自己村中特殊群體的詳細成分,開始嘗試相互溝通,爭取能在共同管理上,為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村官摸索出一些方法。

(中國青年報)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