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清華“學霸”姐妹花引發“果斷圍觀”


 

 

“學霸姐妹花”馬冬晗、馬冬昕

 

哈佛大學凌晨4時的圖書館

 

馬冬晗成績單

 

學習時間精確到小時 特等獎學金收入囊中 碩士博士雙雙都保送  清華“學霸”姐妹花引發“果斷圍觀”

 

  4年如一精確到小時的學習計劃表、最低分95分的成績單、清華大學(招生辦)特等獎學金得主、3年學分績均為班級第一、雙雙被清華大學保送“碩博連讀”“學霸姐妹花”馬冬晗、馬冬昕,因其非凡表現而迅速走紅網絡。而近期“清華北大組團參加麻將世錦賽”的新聞卻不禁讓人將之與前者大加對比,不勝唏噓。有網友不禁笑問:“學霸姐妹,麻將錦標賽你們怎麼看?”

  學霸姐妹究竟怎樣看待麻將錦標賽,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人們對她們的觀點卻是充塞報紙、廣電、網絡等各類媒體,膜拜、質疑、嘲諷,莫衷一是、褒貶不一的各類評價,彰顯著當下多元的價值觀。

  讀到姐妹花的一連串頭銜,膜拜者居多。力挺她們的網友表示:隻要當事人能夠承受,“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姐妹花成績背後驚人的勤奮與毅力,的確值得膜拜。不過,如果僅有持之以恒的努力而無光鮮亮麗的成績,恐怕姐妹花遠不會引起如此大的轟動。之所以一舉成名,正是因為她們身上集合瞭中國傢長想為孩子冠上的一切標簽:名校出身、碩博連讀、學生幹部、多才多藝。

  總之,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高的學歷背景、獲得最全面的鍛煉和資源,不走一步彎路,這就是眾多傢庭理想中的精英培養模式。所以我們看到,從最好的幼兒園直到最好的大學,對於各個環節的優勢教育資源的爭奪戰愈演愈烈。才藝培養同樣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奧賽、征文、演講比賽一個不落,鋼琴、繪畫、各色球類樣樣精通。這些唯精英是瞻的人群活在“一步落後、步步落後”的恐懼中,言必稱清華、北大,動輒搬出年級排名。一旦撕下這些標簽,他們的自信就毫無立足之地。

  優秀者如馬冬晗,也會陷入考試分數這種刻板衡量標準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中。清華2009級學生鄭經濤表示:“在清華,成績好不是最牛的,這隻能證明你善於考試,或比較會突擊。”他有著比馬冬晗更牛的成績單。對於名校、高分等標簽,中國人民大學2007級學生侯瑀曾這樣評論:“我們之所以那麼渴望一張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正是因為不夠自信,想用特殊的標簽去證明自己。然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喜歡什麼,懂得多少,又願意為瞭什麼而甘願付出,不是遠比被什麼學校錄取、考試能得多少分更加重要嗎?”同時被哈佛、普林斯頓、耶魯等多所美國頂尖名校錄取的她卻“辜負眾望”選擇赴紐約大學深造。

  關於“學霸”,質疑聲陣陣:“這樣賣命讀書有無必要?”“分考得再高,又能說明什麼?”其中暗含著一個假設:讀書不等於知識,知識不等於能力。

  兩張哈佛大學圖書館的照片曾在網上瘋傳:凌晨4時,燈火通明,座無虛席。為何在他們眼裡“學霸”這種司空見慣之事,卻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曾談到:在美國,學習任務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的,所以孩子在大學時最苦。中國的孩子到瞭大學反而放松下來,他們最放松的四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四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四年。

  美國“學霸”遍地是建立在對於美國教育設計絕對信任的基礎上,包括對“寬進嚴出”的高校教育質量的信任以及對學有所用的教育內容設計的信任。而中國高校“嚴進寬出”的制度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難免讓人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含金量起疑;此外,教育內容設計與市場需求的嚴重脫節,更加劇瞭對於高等教育必要性的質疑。對高等教育的不信任成為催生新“讀書無用論”的誘因之一。

  在急於否定這種看似膚淺的論斷前,我們不妨對其產生的社會背景進行簡單回顧。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社會趨向於用一元化的經濟標準衡量價值,“唯有讀書高”的價值取向成為往事。社會階層結構板結,通過教育向上層流動不暢,加之“嚴進寬出”的高校制度,象牙塔式的課程設計,致使“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仰一去不復返。故紙堆裡培養出的天之驕子,其社會生存能力令人堪憂。“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口號讓多少懷揣金文憑的學子望而卻步。新“讀書無用論”與其說是對教育體制的否定,不如說是對整個社會結構的否定。它固然難避諱疾忌醫之嫌,但它對於社會體制的問責卻不能不引人深思。

  在“學霸”圍觀潮中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嘲諷說“學霸”正是那個我們從小到大的宿敵“別人傢孩子”從來不玩遊戲,回回年級第一,每月工資1萬,有個有錢男友,會做飯、會傢務,還會8門外語。

  大學生活留給我們最美好的回憶很少會是一張成績單,更多的是某個圖書館的午後、讓人又恨又愛的食堂、一次青澀的告白抑或畢業前夜的宿醉與淚奔。這些又何嘗不是大學時代應該做的事呢?就像有些網友所說:“發發呆、散散步,也是生活”。網上流傳過各色“學霸”傳奇,而唯獨這對姐妹花引發瞭如此大的爭議,原因之一在於她們的履歷表裡處處寫著“又紅又專”4個大字,與之無關的片刻怠惰、放縱都查無蹤跡。她們像極瞭那張名叫“別人傢孩子”的臉譜,而臉譜化的人物早已無法贏得觀眾的掌聲。

  選擇“學霸”之路自是無可厚非,對於“學霸”的質疑和嘲諷也並非全無可取之處。正如羅素批判現代人過度強調競爭的本性時所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成功隻能成為造成幸福的一分子,倘使犧牲一切其餘的分子去贏取這一分子,代價就太高瞭”。當社會唯一不認可的成功就是傢庭和睦、人生平淡,我們距離心態開放、多元互濟的成熟社會還相去甚遠。

  你學或者不學,“學霸”就在那裡。多元化價值觀當然應給予“學霸”以包容的態度,但更重要的是警示人們避免精英培養模式和成功評判標準的單一化。最好的幼兒園直到最好的大學,培養出的究竟是一批具有獨立人格和夢想的精英,還是養殖場裡一隻隻同一模子裡刻出來的“肉雞”,亦或衣著光鮮的“華爾街大馬猴”?這才是值得全社會思考的真命題。(王嚴立玲)

  (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嚴立玲)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