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3歲男童看女生尿尿被罵流氓 傢長望幼兒園分廁

化學補習,補習化學-3歲男童看女生尿尿被罵流氓 傢長望幼兒園分廁


漫畫 彭翠琳

  老師一說上廁所,一群小朋友蜂擁而上,光腚一排男女不分……看到這兒,有朋友會會心一笑,“幼兒園是最坦蕩蕩的地方。”可兩三歲的幼兒已經有瞭性別意識,幼兒如廁有無必要男女分流?作為傢長,你會留心孩子在廁所裡的“小動作”嗎?當孩子提出“為什麼我是這樣,她(他)是那樣”時,你會如何應對?是避還是編,抑或坦然面對?

  最近,傢住楊汊湖的吳女士心中堵著一口氣一直咽不下,3歲的兒子爍爍(化名)居然被人當眾蔑稱“小流氓”,隻因同齡的小女生尿尿時,爍爍蹲在一旁多瞄瞭幾眼。

  “小伢們好奇而已,喊‘小流氓’太傷尊嚴瞭。”回想起上周二下午發生在眼前的一幕,吳女士的情緒立馬變得激動起來。吳女士說,當天下午,她去接兒子爍爍放學,順便在小區裡玩一玩。小區裡有一個中心花園,爍爍很快跟那裡的幾個同齡的小朋友玩到瞭一起,她則坐在一旁跟兩個相熟的媽媽聊天。

  突然,一個高八度的聲音引起瞭她的註意,“別個姑娘伢尿尿,你盯著瞄麼事,你這是流氓行為,長大瞭還得瞭”,循聲望去看到一位婆婆一邊教訓兒子,一邊給一個跟兒子差不多大的小女孩穿褲子。“你傢裡的小伢在公共場所尿尿才是不文明行為,大人應該好好教一教。”吳女士說,聽到對方數落自己的兒子,她當即上前理論。雙方傢長展開瞭一場“誰更有素質”的舌戰,最後各自黑臉離開。

  回傢後,吳女士意識到自己處理問題有失冷靜,覺得有必要給兒子上一課身體的秘密,告訴兒子不要在公共場合暴露自己的隱私部位,也不要窺視、觸碰別人的隱私部位。

  然而,第二天在幼兒園看到的另一幕令吳女士愕然,“老師一說上廁所,一群小朋友蜂擁而上,男生、女生光著小屁屁站瞭一排。有的小女生看男生尿尿看得出神,還模仿男生挺肚子。有的小男孩尿完瞭後,褲子都沒穿好就跑去喝水。”隨後,吳女士向幼兒園的老師表達瞭建議男女生分開如廁的想法,老師說幼兒園硬件配套有限,無法滿足這一需求,甚至認為吳女士有些小題大做。

  “小孩也有隱私。”吳女士說,起初她也認為孩子們年齡尚小,男女生一起上廁所,一起睡午覺無所謂,但經歷瞭那次吵架事件後,她覺得在孩子有瞭性別意識後,傢長和老師都應該重視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

  【記者調查】

  幼兒園男女生混合如廁很常見

  幼兒園的小朋友如廁有無必要男女分流?連日來,記者通過實地探訪、電話咨詢等形式采訪瞭30多所幼兒園,結果顯示沒有一所幼兒園專門為小朋友配建分離式男女廁所,男女生混合如廁的現象在中、小、托班很常見。

  “孩子們做事有一定的群聚性,一個說想上廁所,一群孩子可能都會嚷著要去,男女同上很難避免。”采訪中,多數老師認為現階段給孩子們專門配建分離式男女廁所不現實,主要是因為園舍場地有限。而在日常教學中,幼兒園還是倡導男女生分流如廁,隻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年齡小的孩子們很難做到這一點。

  “小伢們懵懵懂懂的,發現大傢長得不一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有時候上廁所就會你揪我一下,我摸你一下,還有的小男生會向女生炫耀自己尿得遠。”一位從事幼兒教育近十年的老師說,出現類似的情況,老師一般都會及時制止,告訴他們男女有別,沒什麼好奇的,但不可能完全杜絕孩子們之間做“小動作”。

  當然,也有些幼兒園為瞭培養孩子們“男女有別,相互尊重”的意識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四美塘幼兒園園長梁欣潔介紹,雖說幼兒園無法給孩子們提供男女分離式廁所,但從小班起老師就會通過音樂引導或語言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男女分流如廁的規則意識並形成常規習慣,比如:老師播放《螢火蟲》,就表示“請小淑女上廁所”,而當《童年》的音樂聲一響起,就表示“小紳士們上廁所的時間到瞭”。

  【傢長反應】

  與孩子談性有的回避有的編

  “無所謂吧,等到孩子長大瞭以後自然會懂的。”在與傢長的交流中,記者談及“你是否介意男女生同廁”這一話題時,不少傢長的回答如出一轍。有教育專傢認為,這樣的回答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國傢長在面對孩子早期性教育問題上的被動態度。

  “你會主動對孩子進行早期性教育嗎?”“你能坦然面對孩子提出的性話題嗎?”記者隨機采訪瞭70多位4~6歲孩子的父母,近七成傢長直言“很被動”,一般是“孩子不問,咱就不提”,倘若孩子主動談到相關話題,有兩成傢長選擇裝糊塗避而不談,還有三成傢長稱靠即興發揮,“編到哪兒算哪兒”。

  回避與戲說行得通嗎?記者就“你知道自己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嗎”這一問題向90多名4~6歲的孩子征集答案,有近六成的孩子十分肯定地回答:是媽媽生的,另有四成孩子的說法可謂無奇不有,“買寶寶床時送的”、“花盆裡長的”、“媽媽吐出來的”……5歲女孩豆豆的答案居然有四個版本,“奶奶說我是從垃圾堆撿回來的,爺爺說我像孫悟空一樣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爸爸說我是從媽媽肚子上那條線中鉆出來的,媽媽說我跟小飛象一樣是送子鳥送來的,我也不曉得我是從哪裡來的。”

  傢長們為何難以坦然面對孩子提出的性話題?調查顯示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自身相關知識有限,不知如何回答孩子的“怪問題”;二是覺得問題太過敏感,難以啟齒,怕說多瞭“催熟”孩子。

  【老師說法】

  傢長談性連哄帶騙是誤導

  “與其戲說,不如不說。”省商務廳幼兒園園長杜蘊表示,事實上,武漢市在幼兒性教育方面並非空白。目前武漢市大部分幼兒園采用的《幼兒園主題探究課程》教材中,從小班到大班都有部分內容與幼兒早期性教育相關,如《我長大瞭》、《特別的我》等等,通過教學能夠解答孩子們現階段的一些困惑,例如: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男孩和女孩有什麼不同。但是,作為傢園共同教育的另一主體傢長,往往並沒有作好思想準備應對孩子提出的性問題,受傳統思想影響,有的傢長采取回避的態度,有的傢長采取連哄帶騙的方式,這樣反而對孩子是一種誤導。

  硚口區實驗小學校長呂敬東表示,不可否認的是,與“50、60”那一代的傢長相比,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性教育方面,“70、80”這一代的傢長無論是教育意識還是教育方法都要進步很多。

  前不久,她無意中聽到幾個女生私下聊到青春期生理反應,發現孩子們在這方面存在不少誤區,於是就“是否有必要開展青春期教育”征求高年級學生意見,結果絕大部分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其中有一半的學生表示父母從未跟他們討論過相關話題,生長過程中的一些生理變化有時令他們很困惑。值得一說的是,有近三成的學生表示他們有信心能夠從容面對青春期的“秘密”,因為父母曾提前打過“預防針”。

  【專傢建議】

  傢長應淡定面對客觀釋疑

  幼兒教育專傢、武漢市教科院教科所傢庭與社會教育研究室主任陳紅梅認為,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不一樣,何時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因人而異,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夠糊弄到底。當孩子關註到兩性差別時,傢長沒必要遮遮掩掩,這樣反而會進一步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其實,孩子的想法是天真無邪的,是傢長往往想得過於復雜。幼兒階段,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一般都很直觀,建議傢長有一說一,用最簡單、客觀的語言回答孩子“是什麼”即可讓孩子釋疑。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