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補習,補習化學-EMBA班上的“人脈經”:同學課上平等課下合作

化學補習,補習化學-EMBA班上的“人脈經”:同學課上平等課下合作


中歐EMBA畢業生李兆林。 新京報記者 李飛  “你們EMBA很熱鬧啊!”10月30日,王石、田樸珺的緋聞從長江商學院傳出來的第二天,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2010級學員李兆林接到妻子的微信。李是內蒙古奶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兩年前,他花39.8萬去中歐讀EMBA。

  當天,李兆林所在EMBA班的微信群裡,炸開瞭鍋,多位同學接到老婆盤問:“花五十多萬學到瞭什麼?每個月四天上課去哪兒瞭?”

  一時間,曾被視為頂端管理教育的EMBA似乎成為“傍大款”的所在。對此,李兆林說,上EMBA找感情是小概率事件,想學一些知識和拓展人脈是他去讀EMBA的初衷。

  學識VS人脈

  “周三晚上,搭六點多的飛機從內蒙古飛到北京,周四到周日上課,周日晚上返回內蒙古。”過去兩年,在中歐讀EMBA的李兆林每月都有四天這麼度過。

  有時,甚至早上七點多,他趕到中關村軟件園區的中歐EMBA教室,預習課程。他說,老師上課要用到很多案例,不提前預習,聽起來會很吃力,“比在公司都累。”

  課堂上,按規定,不能接電話,不能遲到早退。有一次,他因為要開公司董事會不能上課,去和班主任請假,老師立刻拉下臉,“像管小學生一樣管我們。”

  報考中歐EMBA,源自李兆林此前的收獲。2008年,李兆林曾花4.8萬到清華大學(招生辦)上一個短期PE班,後來一同班同學將1500萬投資到他的公司。他總結說,現實中有兩種關系不能忽略,“同過窗的”和“扛過槍的”。

  李兆林希望通過中歐平臺能學到知識,收獲更多“人脈”。

  入學第一天,李兆林發現班上的學員,八成是:平均年齡四十歲上下,身著白襯衫,黑皮鞋,手裡拿著iPhone,他以為大多都是年薪幾十萬的高管。

  他小聲問旁邊一位夾著公文包的浙江老板,是哪個公司。老板說瞭一個從來沒聽說過的公司名字,淡淡地說,公司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

  李兆林感到亢奮,班裡藏龍臥虎。最初招生要求是:十年以上工作經驗,並具有七年以上管理崗位工作經驗。但他們班同學所在單位大多都處於同行業的領先地位。

  不過,李兆林也說,結交“人脈”有很多運氣成分。入學前,誰也不知道誰能結交怎樣的朋友,已知的隻是教授團隊。

  “同學”關系

  在EMBA第一節課上,幾乎所有的班主任都會告訴學生,不管同學們是多高級別的政府官員,資產多大的老板,在這裡,一律以“同學”平等相待,直呼其名。

  平等,是交往的第一步。

  2011年在SAIF金融EMBA班就讀的張登祥說,有一次班上組織活動,班上一位同學在活動前一晚,惴惴不安地給張打電話,同學擔憂哪點沒安排到位,為“領導”們服務不好。

  張登祥告訴他,已經安排得很細致,在這裡,大傢都是同學,該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第二天,那位“領導”遲到,按照班級規矩,罰款三百元。

  “沒有平等,一切交流合作都免談。”一位EMBA的班主任說,為創造同學們的更多交流機會,商學院在排課上頗費苦心。提前一個月,他將全班同學的名單交叉排列,確保每一位同學在討論組上結識的同學不重復。

  到第二年的選修課,學生們自由選擇北京、上海、深圳的課,可以結識異地班的同學。通過這種方式,兩年時間,在中歐讀EMBA的李兆林已與150多名同學有過深入交流,等於他們班上人數的兩倍。

  在課堂上討論問題時,在北大讀EMBA的張鑫(化名)發現,和企業傢的微觀角度不同,一些司長學生總會站在宏觀角度從國傢層面來解讀。

  有一次,課上談到釣魚島問題,一些企業傢同學提倡以武力解決問題,而司長則長時間分析國內外的形勢,主張給日方施壓,不贊成發動戰爭。

  即便是司長,在小組討論課上,說話也隨時可以被打斷。該司長私下交流時說,和同學們在一起,可以卸下工作時面對各種復雜事情的壓力,“卸下面具,感覺很放松”。

  私下聯誼

  在EMBA班上,張登祥是一個“埋單王”。

  張登祥談到上課體會時說:“課可以不上,活動不能不參加。”結交人脈,是他上EMBA的主要目的。張登祥是北京嘉華生和鋼鐵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

  作為鋼鐵貿易公司的董事長,未來他準備向金融業轉型,希望能通過EMBA班這個平臺結交更多金融方面的關系。

  入學之後,“跟琢磨一檔生意一樣”,他將全班68名同學分類,誰能成為朋友;愛好,脾氣能否相投;行業上未來會不會交叉。

  張登祥算過,兩年一共要上20多次課,一個月一次。隻有這些表現機會,怎麼把握?張登祥愛熱鬧,偏文藝,他經常在班級活動上主動請纓,擔當主持人,兩次以後,班裡所有人都記住瞭“祥哥”。

  今年9月,班上五十多位同學來北京上課。如何讓這些見過大場面的同學體驗到北京特色,張登祥考慮瞭兩天。

  他先是給多年的好友搖滾歌手川子打電話。他告訴川子,EMBA班上的同學晚上要去川子的酒吧玩。正在外地演出的川子當晚飛回北京捧場,次日再飛走。

  張登祥還托朋友訂下白塔寺附近的“孟端45號”,一座老北京四合院,人均消費700元,隻接受熟人預訂。

  當晚,酒過三巡,氣氛高漲。席間,政府官員聊起政治八卦、國傢經濟走向,做證券的同學給大傢推薦瞭幾隻可及時買進的股票。張登祥高歌一曲《鴻雁》助興。

  兩天接待,張登祥花費十幾萬。同學們都稱贊有特色。他感覺,很有面兒。

  在北大讀EMBA的張鑫班上平均每兩周也要聚會一次,每次都不會AA制。公司老板通常會搶著做發起人,按規矩,發起人要負責埋單。政府官員或相對不富裕的企業高管很少做發起人。

  除瞭常規聚會吃飯,各商學院還有高爾夫、戈壁徒步、房地產及攝影等不同俱樂部。

  張登祥班上的同學愛好徒步、高爾夫。來北京上課期間,商學院組織北京班和上海班在清河灣進行高爾夫比賽。一場比賽,花費瞭三四萬元。

  在班上,僅交班費一項,從五千元到兩萬元不等。有時,他們還會自費出國遊學,比如去美國、日本、法國等,一年兩三個地方,至少得十幾萬元。

  成為“合作者”

  聚會後,幾乎每個EMBA班都有同學合作成功的例子。有資本,有做事的人,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成瞭生意人理想的所在。

  11月12日,EMBA班上的王淵(化名)坐在傍山的沿海別墅裡給班上的老同學打電話。他打算年底組織一次三亞聚會,酒店訂在一傢五星級涉外酒店。他還叮囑秘書安排好私傢遊輪出海。這一次,王淵做東。

  兩年前,他和EMBA班上的同學們投資幾千萬成立瞭私募基金。班上,在某基金公司任基金經理的同學辭職做操盤手,剩下六名股東為民企老板。上一個項目賺瞭500萬,王淵想好好慶祝一下。

  不過,也有賠錢的時候。最大一筆他們賠瞭800萬。“無論成敗,都是朋友。”他們在組建公司前已定下規矩,避免傷和氣。

  除瞭老板,公司高管也發現,同學關系是條便捷的路。

  張登祥班上的同學張楠是上海某銀行高管。對於他來說,上EMBA是想“私交公用”。如今,他和某保險公司高管和做券商的EMBA同學約時間談生意,對方從不會拒絕。如果通過公司的銷售部門來溝通協調,走到高管層對話有時需要一個月。

  在EMBA班上,即使沒有合作,也藏著許多機會。張登祥班上一位同學曾是香港某銀行上海分行的行長,讀完EMBA,跳槽到同班同學的基金公司當合夥人。

  畢業時,李兆林班上的同學編寫瞭以“兩年同窗一世情”為主題的班歌,還成立瞭中歐暢想基金,盈利部分用來支付班級活動經費。

  如今,隻要有空,李兆林會從內蒙古飛到聚會地,和同學們聊傢庭,聊人生,“像朋友一樣”。

  李兆林說,他很在意剛建立的這些友情和人脈,“說不定什麼契機就能合作。”

  結交人脈有很多運氣成分。入學前,誰也不知道誰能結交怎樣的朋友,已知的隻是教授團隊。

  2008年,曾花4.8萬到清華大學上過一個短期PE班,後來一同班同學將1500萬投資到公司。現實中有兩種關系不能忽略,“同過窗的”和“扛過槍的”。記者 周亦楣 實習生 王磊(新京報)


arrow
arrow

    plantssep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